南泉寺 :一座山,如果不仅风光秀丽,还有传说,有历史,有文物,就能吸引更多的人登临。仲宫太甲山便是其中之一。山脚,有南泉和南泉寺遗址,山上崖壁,有唐代磨牙造像,山顶,还有传说中的太甲陵。一座山汇聚如此多的故事,的确令人神往。
寺庙已不见,南泉自流淌
太甲山北坡山脚下,是东郭而庄,如今山脚是一条宽阔的通往西营的公路。就是在公路边上,遇到了刚刚下山的黄大爷,这个季节,高粱已经收获完毕,72岁的黄大爷在自家高粱地里整理完了高粱秆,又摘了一袋子茄子和南瓜回家做菜。老人回忆,自己小时候,南泉寺十分壮观,寺里有个大铜钟,还有大柏树,“文革”时,庙被拆了,大铜钟也被砸了。
过卧虎山水库往东拐,行不远看到一块写有“太甲山”三个字的巨石,再往东不远,顺着一块写有梨源山庄几个字的指示牌往南,很快就能到达。南泉寺的由来自然和南泉有关。明万历七年(1579)许邦才《重修南泉寺记》载:“寺迤南出泉三四泓,冬夏不涸”,故寺以泉名。南泉寺只剩遗址,但南泉依然四季长流。泉在寺院遗址的东南隅,泉水汇在一个长宽均为一米多的石砌方池里。
如今的南泉寺遗址上,已经建起了一个颇有规模的农家乐,院子里能看到一些柱础、抱鼓石等老建筑构件,幸运的是,在南泉以北大约10米的地方,还保留着南泉寺唯一留下的建筑——钟亭。这亭子颇为独特,无论柱子还是屋顶,全由大石条构成,柱子西侧写有一副对联:声偕六律达三界,韵叶五音彻九霄。横批“赞和”两个字。站在亭子里面抬头看,当年用来挂大钟的铁条依然还在。亭子的顶上,双龙戏珠的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并且象征性地雕出了屋檐和瓦当。古色古香。
山环水抱,形势绝胜
南泉寺遗址的院子里,还立着一排六块石碑,最东头一块立于大清道光二年(1822),上刻《重修南泉寺碑记》,文辞优美、叙述清晰:“历邑之南,大川有三,名泉七十有二。自中宫镇东名为锦绣,此乃第一川也。又见夫火烟连乡,鸡犬相闻,士女喧哗,斯何地乎?葛而庄也。葛而庄东南曲折二三里,有崇峰峻岭,山下有泉,名为南泉,此泉居七十二名泉之首,泉北有大雄宝殿,东有协天大帝。此处树木从杂,泉源在内也。水在右,回转旋复。登高而望,南瞻泰岱于汶阳,北瞻鹊华于历下。环山带河,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此则锦绣川之大观也。而庙貌倾颓,满目萧然,不堪极矣,凄惨甚焉。惟有三庄,少长咸集,公同议论,殿前有枯柏二株,不如去旧换新,千载之下又成古柏矣。公议已定,出□银两以作修殿之资。各庄愿从鸠工庀材,翻盖佛殿,妆塑金神,纹理墙垣,东修协天大帝,焕然以新。天佛主西域保四方,关中汉室大义参天,能不令人景仰止于此乎?故勒碑永垂不朽云尔。”
有意思的是,这块道光二年碑的背面,还刻有“四清水池”四个大字,看碑上落款是“一九六六年春建”,可见五十年前“四清运动时”,这里建起了四清水池。
紧挨着的这块道光二年碑,是一块立于民国时期的石碑,上面刻的也是《重修南泉寺碑记》:“郭而庄之阳有南泉寺,南连太甲岭,北近锦绣川,山环水抱,形势绝胜,诚历下之圣境也。创建不知何时,重建非止一次,历年滋多风雨摧残,殿宇损坏,三庄领袖诸君不忍坐视,公议重修。出蓄积而不足,又募化于四方。庙貌既加修整,神像更新装塑,焕然一新,巍乎可观。名胜古迹得以保存,探景者无不咸称赞焉。固借发起人之能力,然亦赖慈善家之襄助,建碑题名,永垂不朽,是为记。”
从碑上落款可知,这《碑记》的发起人,是“师范毕业生王汝恒、董沐”,从中可以看出,从清代到民国,乡村里有文化的人,也从秀才举人变成了师范毕业生。
四围青山,一轮禅月
太甲山:从南泉寺遗址东南角往上,我开始独自攀登太甲山。走不多远就见到一家人正在地里收玉米,询问上山路径,老人极力劝阻我独自上山,说此地坡陡路险,处处悬崖,还曾有人摔伤遇险。但我还是上了山,当然走得格外小心。
走不远,半山腰却有一条环山土路,收玉米的这家人把面包车停在了此处,沿着这条环山路走一段,南望是太甲山的一众山头,气势压人,北望则视野开阔,村舍点点,景色宜人。从环山路再往上,山路变得更加难走。快到顶的时候,处处巨石峭壁,果然十分险峻。
太甲山的名气,和它的传说有关。传说山顶有太甲陵。据说商王太甲的儿子老是违拗父亲的意思,不听话。所以,原本想死后埋在平坦之地,太甲却故意说想葬在山顶。太甲死后,他的儿子却后悔自己不孝,决定不再违拗父亲的意思,而是按照父亲的遗愿,将其葬到了太甲山的山顶,因而有人说仲宫其实就是太甲陵的神道。在接近山顶的峭壁之上,还有三尊唐代摩崖造像,2013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摩崖造像所在之处地势险要,但依然曾险些被盗。山西侧主峰称康王顶,存残陶片,塌毁的碉堡。山崖西侧还有块名曰石老人的石柱,神似一驼背老翁,因此当地百姓又叫它“锅儿老山”、“阁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