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系统,获取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x
波罗峪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南部山区,济南景区,面积约2586亩,距济南市区19公里,交通便捷。巍巍泰山余脉环绕,峰峦跌宕,岭险奇削。波罗峪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人文景观有东晋的三圣佛洞、唐朝的香山寺、丁字寨遗址、宋朝米芾书法、明朝的不老泉月亮地、清朝的甘露泉和小石屋、民国的红枪会遗址以及保存良好的现代知青上山下乡而建造的知青村等。自然景观也是丰富多彩,有古佛崖、坐佛、降龙洞、伏虎洞、卧虎岭等,更有2万多平方米的一清池、二龙潭和三叠湖。 在景区正门右手边的巨石上,镌刻有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所书写的 雄浑古朴、刚健婀娜 的“波罗峪”三个大字。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邓石如: 邓石如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书法的创始人,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的书法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香山寺遗址 位于波罗峪中。据明代编著的历城县志记载:香山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当时名为甘露寺,是方圆百里有名的寺院,此后200余年香火旺盛。至唐武宗时期(841—846年)下令灭佛,甘露寺被废。唐宣宗(846年)以后佛教再度兴起,甘露寺也得以恢复。但随后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等占甘露寺为军营,在起义军攻打长安临行前,将甘露寺付之一炬。僧人回来后略加修缮,后因战火纷飞,甘露寺几度被毁,又几度重修。直到明朝嘉靖戊戌年(1538年)甘露寺重建,更名为香山寺,成为一方大寺,为弘扬佛法、宣传佛教文化作出了贡献,自此又200余年香火不断。清代乾隆年间(1775年左右),因有恶和尚作乱,香山寺受到株连,僧人被驱,寺庙被毁。清末著名诗人王初桐曾来此寻踪,见荒凉遗址,不禁万分感慨,作诗云:泉泸庄与野云平,甘露犹存废寺名。庄外试从樵者问,空中可有木鱼声?香山寺的命运起伏跌宕,其遗址背靠高大的佛山,与三圣佛洞、两二百多年以前,这里曾有上百僧人咏经诵卷香火不断,经声佛号暮鼓晨钟。而如今,却只有片砖只瓦残垣断壁,让人连连感慨岁月沧桑与世事无常。1992年,我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元音上师来香山寺为百姓祈福。见其背靠佛山,前连杏园,三圣佛洞近在咫尺,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不禁连连称好。 不老泉 据传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法号德才的僧人立志在波罗峪重建甘露寺,但苦于没有水用。一日傍晚月上东山,他在峪中找水,正当他身乏无力口干舌燥之际,忽听前面有潺潺流水之声,声虽不大但极其清亮,遂寻声而去,在一乱石沟内发现一股泉眼,大喜过望,喝一口后顿觉如醍醐灌顶,沁人心脾。雨沛时水流粗如手指,旱日滴答,冬日不冻,永不断流,遂砌一小池而蓄之。饮用后,精神倍增,干劲涌之,心奇,上山寻源,见一千年人参,水冲其根而入泉。自此,德才等僧人饮此泉水,不知疲倦,自烧青砖,建成香山寺。后德才将千年人参挖出,取泉水浸泡,为香客滴洒、沐浴,布施给百姓祛病,百姓遂称该泉为不老泉。数百年来,僧人朝圣,香客进香,百姓垦田,都要到不老泉饮其泉水,睹其风采。 波罗峪大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