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系统,获取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x
云台寺始建于元代,在道山和尚开凿云台寺摩崖造像之前,云台寺已经存在。根据现存石刻碑文记载,云台寺于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开山建寺”,因周围四季鸾腾,雾气缭绕,宛若云台,所以名云台寺。又因为寺庙位于天井峪,东临芦芽岭,西连孤月山,南靠天平寨,北枕锦洋湖,恰如置身天井之间。所以又名天井寺。顺着羊肠小道蜿蜒而上,山门隐约,进得山门,只见半月形的悬崖回环在半山腰,云台寺依崖而造,崖畔泉水随处可见。最著名的是历代方志中均有记载的玉漏泉,泉在寺西悬崖下,犹如颗颗珍珠滴落,回音山峪间。玉漏泉之南,还有南北二泉,现在都叫甘露泉,三泉齐发,正是李攀龙和许邦才诗中所描写的“崖响乱泉悬”和“便听一夜石泉流”。 在道山和尚开凿云台寺摩崖造像之后,云台寺又进行了历次扩修。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云台寺的僧众为了保护摩崖造像,在石崖上依山建造了一座宏伟的雄尊宝殿。明崇祯年间,济南孝廉张经重修云台寺关帝庙,自此,这座寺院成了佛道两家的道场;其后在清康熙年间,胡文显又重修云台寺山门及关帝庙,使得云台寺绵延得续至今。 云台寺佛像不知毁于何时,近年来,云台寺经过整修,重新恢复了香火。云台寺内,明崇祯年间修建的石砌雄尊宝殿尚且存在。宝殿高约七米,为穹顶结构的无梁殿,殿内有三层石窟造像,多是道山和尚时雕凿。在最下层的三尊佛像两侧,后人又补刻两尊比丘,共计17尊,皆栩栩如生。在济南各县市区范围内,这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一组明代摩崖造像。正因如此,早在1985年,云台寺便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台寺出来,沿寺院东面的小路上山。这里峭壁千刃,山势陡峭,林木葱郁,高大的树丛遮天蔽日,好似进入原始森林。 由于走的人少,原有的小路已经被茂盛的灌林丛所覆盖,好不容易才找到上山的小路,终于登上了云台山顶,云台山海拔600多米。山顶上一组巨大的岩石堆,就是“云台”。站在云台之上,看到随风舞动的经幡,隐隐听到山下寺院里传来的颂经声,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翻过云台山后,沿山脊向西直奔麒麟山泰山行宫。麒麟山泰山行宫位于云台寺西两公里处,两寺遥相呼应,一个位于港九线东,一个位于港九线西,虽然相距不远,可两侧的山却大不一样。路东植被茂密,而路西的山(麒麟山除外)却少有高树。此时正值中午,烈日当空照,想找一块阴凉的地方休息一下都困难,只好在烈日的炙烤下快速地前进。 麒麟山泰山行宫(又称桃花山泰山行宫)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南麒麟山上,泰山行宫始建于明朝,屡败屡修,在“文革”时期遭到彻底破坏。1999年,当地村民集资,重建了此道观。 走近泰山行宫,首先看到的是山神庙和龙王庙,再往前走在一悬崖壁上有一卧龙洞,洞旁就是麒麟泉,可惜铁将军把门,隔门相望只能听到泉水叮咚声。 在麒麟泉的右侧就是桃花山泰山行宫的大门牌坊,进入牌坊内有一小庙名车王庙,不知是管辖什么业务!往里走迎面是麒麟山九龙壁,左侧行宫前有两座石刻麒麟镇守在大门前,整座行宫座落在麒麟山和桃花岭之间一大片平整山峪间。 泰山行宫的券门看得出是古迹。门殿之后依次是碧霞元君殿、王母宫殿(西院还有桃花姑殿)、玉皇大殿和三清殿。整座道观坐北朝南,依次排列在山脊上。 这五座大殿分别以院落相隔,皆为砖石结构,前廊抱厦。走进泰山行宫,迎面供奉着王灵官。接着是碧霞元君大殿碧霞元君大殿前民国时期的《总统旨》碑,背面的五彩条旗。大殿里供奉着碧霞元君、眼光奶奶和送子娘娘。穿过一个小院落,便是王母宫殿。殿里供奉着王母娘娘。左右供奉看斑疹奶奶和慈航真人。王母宫殿西还有一小院,院内有桃花姑殿。桃花姑殿正中供奉桃花仙姑。王母宫殿后面的院落是玉皇大殿,大殿供奉着玉皇大帝的,守护玉皇大帝的依次是李靖、太白金星、杨戟、北极星。最后一座是三清大殿三清大殿供奉着道德天尊和灵宝天尊。院中有两座神龟石碑立在大殿门口两边。 $ t: E+ t8 k+ o. d7 {9 k4 i5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