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系统,获取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x
二、“经石峪”之谜
6 ^( D, q* t6 o; v" R. |% D2 H
: } ?$ C0 c# @; p 泰山经石峪,历来被誉为泰山一大奇观。在斗母宫东北方一里处中溪支流的一片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经文自东而西刻在面积约两千平方米的巨大石坪上,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共计2799字,每个经文刻字50厘米见方,场面壮观,气势宏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石。
' I* ]% d4 s" u; H 石经之谜,谜在了书刻的时代还有作者,那么经石峪究竟书写于哪个年代?经石峪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不乏推测之词。历史上有很多人对经石峪的书刻年代和作者作出过不同的结论,究竟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呢?! D' c8 L1 r1 ?9 J
, J7 v( u7 ~8 _) K2 B' O
书刻时代之谜与作者之谜6 M2 E( O7 C# l/ `$ m
历史上关注经石峪的人很多,研究作者是谁的人也很多,结论当然也很多。这也一直是千百年来许多人关注的、现在人仍在关注的问题。
^2 ^1 t8 e) @3 }3 u 有人认为是唐代人或者北齐人所刻。甚至还有的人认为是王羲之所刻呢!针对这一说法,有记者采访了泰山管委的姜丰荣老师, 他说:“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还没有金刚经,在王羲之死后100年才有的。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对的。”被位于经石峪旁边的一块宋代石刻有这样一段记载:“观经石峪,熟视笔画,字径尺余,非所能历千百年曾不灭,岂非神力护持,以遗观者?”从这段文字不难推测,宋代人面对这洋洋洒洒的文字也曾做过多种猜测,只是由于证据不足而无法为这片经文下结论,因此就想象是否是神力的护持下,才有今天的完整。
0 {: \( \% I S; ~
% l) s6 O' @) v/ J# z( c 在众多的论断推理中,有两个结论是被认可最多也是一直争论不休的两个结果:8 l/ @4 ]* P5 Z0 g7 s) Q3 B: _
2 m+ k4 N) N5 d2 ~% a* u) Q ]# @' C
8 ^/ }6 s7 d, I( ~7 E, ]
一是清代魏源在《岱山经石峪歌》的注文中说:泰山经石峪摩崖,隶书金刚班若经,字大于斗,雄逸高古,与徂徕山水牛洞及皱县铁山文书班若经,如出一手,皆为北齐僧安道一所书。
, Q8 `; u- m* L6 ?, C/ H3 _! O5 i/ j0 |5 g$ ~! ^- L' V
. V6 F* N* Q/ z4 f" i. e- I- R2 a 二是晚清学者聂剑光在其《泰山道里记》中认为泰山经石峪是当时梁父县令王子椿刻书的。对于王子椿书刻一事,据说是由于在徂徕山上的摩崖刻石的文字和经石峪非常相似,而徂徕山的署名就是王子椿,在徂徕山还有一块将军石,上面也书刻着与崖壁上完全相似的经文,署名也是经主梁父县令王子椿。如果一旦断定了徂徕山的书者身份,是否就可以断定泰山经石峪的作者了呢?而且古人曾一度确认经石峪为王子椿书刻也许就是由此得来,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2 h/ N3 x# l8 u1 t1 X2 {, `
: @8 [/ q- W7 j" Y- v! x$ @& A$ d0 v 姜老师破解了这个谜,他告诉编者,他曾在泰山附近另外一块与经石峪书法风格几乎相同的摩崖刻经,可以推断徂徕山石刻与经石峪石刻有可能是同一个人所书,但可以肯定的是徂徕山的署名王子椿绝对不是书刻者,而是当时组织刻经的人。当时记载的是由县令王子椿镜主,并非是他书写的。; p2 h* P* r5 V2 [
0 H- _/ P1 S5 e1 }! D# K 还有一个说法是明代学士王世贞提出的“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书”,郭沫若先生就曾同意过这个说法。1961年,郭沫若曾来到到泰山,在经石峪郭沫若观察很久,发现经石峪中“世”字有缺笔,便联想书写者有可能避讳李世民而特意确笔,因而推断为唐朝人所书。后来,郭沫若又去了岱庙,在汉代张迁碑中发现“世”字也有缺笔,此时他认为自己用一个字来断定经石峪的年代是不可取的,因此回到北京后,立即给当时的泰山管委写了封信,并题诗《访经石峪》,“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止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
3 a- y- Q8 p1 D- \0 r! P- {" V v# {: ?
究竟是谁在什么年代在这二千多平米的石床上刻下了金刚经?刻了多少年?怎么刻上去的?这一直是一个谜。泰山管委会的姜丰荣先生对于经石峪的书刻年代和作者也给出了一个结论。他发表的一篇题为《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考》,在文章中姜丰荣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泰山经石峪的书刻年代是在北齐,书者就是清代魏源所提出的东岭僧安道一。 D% M$ x/ [$ t+ F3 }! y
* V/ Y" u3 v- m经石峪书者之谜最终破解
8 E; Z# B' Z% b# l- g
/ q/ _' f4 B, Z6 G) ^6 q- \; S3 j 姜丰荣先生在东平湖处的刻经中发现,印证了经石峪的书者为安道一。在东平县的东湖的东南方,有一个叫二洪顶的山,山上的摩崖刻经和泰山经石峪极其相似。姜丰荣曾在二红顶的摩崖刻石上,找到了这片石经的书者署名,墙壁上清晰的写着僧安道一,而这位署名的书者正是清代魏源所说的僧安道一。 W0 q% v5 [+ k
这片摩崖刻经的书写特点、用笔走向与经石峪完全相同,姜丰荣推断这个书者应该就是经石峪的书者了。
5 h) H5 @2 h0 Q% L% e$ R' Z 为了更加确切这个论断的准确性,姜丰荣还曾对比了位于泰山以南邹县境内的铁山有一块摩崖刻。据了解,铁山摩崖是目前保存非常完整的一处刻经,所以当地人十分重视对它的保护。
$ p+ j+ j( d" d% u4 J5 X 姜丰荣曾在中央电视台拍摄《走遍中国》时,特地从家里带来了泰山经石峪的石刻拓片,在铁山摩崖找到更有力的证据,证明了经石峪的书者确实是僧安道一。姜老师称:“经文的相似,字体的相似,用笔手法的相似,更加印证了泰山经石峪的书者与二洪顶、铁山摩崖的书者应该是同一个人,所以说个书者就是在这里署名的僧安道一。泰山经石峪的书刻年代也应是在北齐。”6 k$ e, n8 ]1 Z$ w$ F0 I/ n
后来泰山人把郭沫若题诗的《访经石峪》这首诗题在了经石峪的石壁上,在这首诗里,郭沫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经石峪是北齐人书写的。看来最后的焦点落在了北齐人身上,刻石书法浑穆简静,结构空灵,笔势奇古雄秀,体在隶楷之间,历来为书家所重,赞其“如印泥画沙”,称之“榜书之宗”、“大字鼻祖”,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佛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姜老师说:“也许以后会有新的发现,推翻目前的这个说法,但目前来讲他非常坚持现在的这一说法。” |
返回头条‖返回主页‖户外中心、同城活动▲活动视频、影视欣赏▲同城资讯、金币商城、直播室▲点歌台、户外保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