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入系统,获取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x
《走进章丘八大景》.之“龙洞熏风日日清”, N) ^/ F2 @4 r9 T& S$ S' V) c
藏洞,在章丘市区东南方,阎家峪乡赵八洞村的南面,天仓岭以东,一个叫四暨山的半山腰中。又名:龙堂洞;当地人称其为:东龙洞。 什么?“龙洞熏风日日清”是什么意思? 呵呵!有朋友问我来了。 诸位,您可听仔细了。这“龙洞熏风日日清”的意思是说:和暖的南风,徐徐吹来,正是来凭吊神龙,览胜探险的好日子。我的朋友,您听明白了吗? 眼下正是春风和暖的好日子,佳日好踏青,你肯来吗? 什么,什么?您问我到底有没有人来过? 呵呵!有哇。 咱就这么说吧。古往今来,还真不知到底有多少文人墨客,不畏艰难跋涉 ,来龙藏洞凭吊神龙,探险览胜。呵呵!说起探险,那可真称得上是个探险。咱就实话告诉你吧,胆小的,您可就别来了。哪洞——险啊!奇啊!你想,那个洞,就在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上,能说不“险”?要说那个“奇”啊,奇就奇在“洞本自天成,势如发券门”。要不能成为章丘八景之一? 呵呵!你看又扯远了不是?咱还是书归正转。 有史记载的,我还真考究过。 咱就先从大家最熟悉、最钟爱的章丘人,明代大戏剧家李开先说起吧! 明嘉靖二十四年农历的六月十五日,李开先携其好友杨尚卿等十余人同游龙藏洞。是日,天气晴和,南风徐来。一干行人,攀山而上来到龙藏洞前。但见:水从洞出,冷气袭人。有诗为证:“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要么为啥说,要等到天暖风和的时候才能来呢?呵呵!冷啊!远看那洞门,则是:“左虚旷而右幽邃,上穹隆而下磊珂,内凹奥而外通明”。门上一孔,阔几一丈,如山之天窗一般,可谓之洞天。近来,门向东北,进的门来,但见:龙床在西南高处,龙柱一旁;只是龙去遗其迹,鳞甲却飞动!见者自是毛骨悚然。李开先一干人等,那是又惊又喜。为此,李开先竟不惜笔墨,即情书写了两首寓意深刻的《龙藏洞赋》。现抄录以供欣赏: 洞形兮鹤翔,洞名兮,龙藏,睨而视之兮徒羡其空阔,既而穷之兮难尽其深长。仰面高兮如旋螺,伏身低兮如披塘,前通一窍兮如户,旁列削壁兮如房。不知潜龙兮何日乘云雷而雨四方,空遗此洞兮弃幽阻而隔穷荒。 系龙桩兮卧龙床,始于何时兮名于兹方?钟乳垂玉箸兮石脑甘如琼浆,吸月华兮吞日光,解拂郁兮却淡凉,可以炼丹砂兮养元养,非神人之窟宅兮则云水之仙乡。不但诗兴激发兮而神思亦为之飞扬,将欲凿石为室兮筑土为墙,蝉脱人间之俗累兮终于此地而徜徉。 可以这么说吧,透过《龙藏洞赋》,我们不难看出,李开先竟为此洞产生了脱离人间俗事,到此洞中修道成仙的念头。龙藏洞之神奇,可窥见一般。 话说此行之后,李开先对龙藏洞那是念念不忘,铭怀在心。在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四月,又约雪蓑同游此洞,并有雪蓑为此洞亲笔书写了“通天透地”四个大字,为后人留下了一珍贵的书法作品。 据说,此后的日子里,雪蓑先生又多次历游龙藏洞。关于雪蓑于龙藏洞的故事,以后叙说。 有道是: 龙洞风情说不尽,游览过后您评说。 如今的龙藏洞,佛像尤存,雪蓑题刻尚在,但已不如昨。尽管如此,却:青山依旧在,景况更胜前。 近几年来,阎家峪乡的人民,在各级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保护自然环境,开发旅游资源;历精图治,植树造林,已经大见成效。 现在,四暨山上的龙藏洞前,已是松涛阵阵,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流水宗宗,成为名副其实的游览胜地了。 |
返回头条‖返回主页‖户外中心、同城活动▲活动视频、影视欣赏▲同城资讯、金币商城、直播室▲点歌台、户外保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