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寺,东晋初叶由高僧朗公创建,所以又称郎公寺。朗公的德行与功绩,在当时备受南北两朝皇帝的尊崇,其寺院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关金驴山的来历,据说还和朗公有关。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有载:“晋僧朗住金榆山。及卒,所乘驴上山失之,时有人见者,乃金驴矣,樵者往往听其鸣响。土人言:‘金驴一鸣,天下太平。’”金驴待过的那个洞,也被叫作金驴洞。虽然《历城县志》认为所谓金驴的说法“其事不经”,而且认为“金驴山”不过是“金榆山”或“金舆山”“音近致讹”的结果,但有关金驴的传说依然在当地百姓中流传。前些年的一本《柳埠民间传说》小册子,还把另一个有关金驴山的传说收了进去——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南方人来到这里,经常在金驴山上转来转去。有一天,他对山下一位种瓜的老农说:“你从瓜秧上留下一只烧瓜,不足一百天千万别摘,到一百天上我来买,给你高价,一言为定!”种瓜人一听好价钱,就痛快地答应了。
过了秋天,瓜秧枯死了,种瓜人只留下这只烧瓜,每天在地里看着。到了第99天,老农忽然起了疑心,想起南方蛮子盗宝的传说,心想,南方蛮子买瓜一定不安好心,就把瓜摘了。
第二天,南方人果然来了,一问,听说把瓜摘掉了,急得抓耳挠腮。但他还是买了这只烧瓜,日夜拿着它在金驴山上等着。有一天夜里,金驴果然出来了,南方人瞄准了金驴把烧瓜投了过去,因为烧瓜差一天不足100天,所以只打下了一只耳朵,没有把金驴打死,南方人遗憾地拿着耳朵走了。从此之后,人们都说,从高处远处看金驴山,的确像一头卧着的驴子,只是缺了一只耳朵。
至于这金驴山什么时候又成了金牛山,当地人却说不大清楚了,改名的原因,据说是因为觉得驴不雅,于是山成了金牛山,洞也成了金牛洞。有意思的是,曾经有人想把金牛山开发成景区,后来没成,上山的路却修好了,山顶也有废弃的亭子,草木丛中还真的塑着一头金牛,这金牛的尾巴居然直直地向上挺着。
独自茂盛,独自丰饶
爬到金牛山顶,环顾一周,柳埠的地理风貌尽收眼底。这里四面环山,群山浩荡,的确是观察地形的好地方。尤其往西望去,一条锦阳川从南往北,连绵群山中,东北峪、东南峪、李家峪、阎家峪四条山峪依次排列,所谓“一川四峪”,历历在目。
这是金牛山独特的好处,它虽然不是很高,却在群山中间孤零零突出一座山峰,可以看到整个柳埠镇的全貌。也因此,当年企图将这里开发成风景区的人,将金牛山山顶命名为“空中乐园”。
金牛山的好处还在于山上植被众多。“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山上成片的核桃树早已果满枝头,等待采摘,一大片黄栌到了十月也会红遍山野,用柳埠镇文化站站长刘善田的话说,黄栌红的时候,绿的松柏,衬着一片火红,非常好看。还有火炬,开出的花如烈焰燃于枝头,像极了一个个小小的火炬。一路上山,酸枣、高粱也是随处可见,那高粱插空种在地里,收获之后,高粱杆的头还能捆起来用来刷锅。
上山途中,我们还碰到了一位南山村的村民正窝在花椒树下收着花椒。他们家有四五十棵花椒树,有好多都是十几年的老花椒树,品种是大红袍,香味重。他们家还有四五十棵核桃树,“十五六块钱一斤,收了能卖个两三千块钱”。
唐代高瑾写过一首《锦阳川道中即事》,“长桥漠漠阴崖下,野草萋萋古寺边。柿叶正青秋未老,行人指点锦阳川。”也许因为时节不同,我在金牛山上看到的景象,却比这诗里写的要蓬勃很多,倒是清代谢仟秋《秋晚过玉水》中的两句“一段天然画,晴寒眼倍明”十分符合这晴朗好天。晚上发朋友圈照片,一张金牛山山顶绿树丛中的金牛,一张俯瞰半山腰的停车场,一张傍晚小区里孤独的起舞者,一张天空的乌云和白云,还有一张幽暗的路灯衬着盎然的绿叶,然后写了一段图片说明,看起来很“酸”,却是我站在金牛山顶时的真实感受——“光如此内敛。叶如此荼蘼。乌云如此凶猛,妄图吞没天空的燃烧。在震耳欲聋的音乐里寂寞起舞。山顶上一只金牛前所未有地挺起了尾巴。嗯,我喜欢这个停车场,孤独,但纵情。”
槲树湾位于济南南部柳埠镇绵延的群山之中,占地两千余亩,景区以青山绿水、乡村民俗为主题,已成为济南近郊旅游的另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