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活动奖励100积分,报名留资料照样送一日户外保险。参加活动赠送【折扣卡
】享受购买专业装备优惠,有效期30天!活动增加“审批制度”经常参加“逍遥游户外网活动”和“信誉评价良好”队员优先通过!人员满35人成行。提前两天报计划!
【集合时间地点】
1,早上6:30之前在全福立交桥南站牌集合6:40准时出发;请及时联系华山:15063350609、15165172860确认。
2,东环和花园路交叉口兴泉宾馆门口6:45;
3,甸柳庄十字路口西南站牌6:50;
4,燕山立交桥西北站牌6:55;
5,玉函立交桥东北站牌7:00;
6,五院路口西北角7:10;
7,段店立交东北站牌7:20;
8,济南西高速上桥口7:30。注意路况复杂,车辆只会延迟,早来了会等,请在规定时间前到达!
注意:
年龄20-65岁之间。请鞋带身份证。35人成行。千年裘都,河北大营裘皮文化节一日行。。本活动集上千厂家万件产品,让您大开眼界,更有裘皮文化博物馆展示裘都古今风韵,全程160公里(比辛集近100公里)免费大巴车接送,送10万户外保险,当天往返,欢迎大家携亲朋友好友提前预定、淘货、批发。电话。。。。。。。
流程:
到达后有导游详细讲解皮革城各层的构造和主营产品、登记记录等(购买商品金额不论大小要索要小票)——下车后合影后自由活动购买——午饭时间11:00-12:30(在四楼)啤酒小菜非常便宜——下午3:00大巴车集合清点人数、统计小票——启程回家(大概2小时到济南)
历史回顾:
枣强县大营镇,史属冀南古镇,因明代燕王南征在此设大营而得名。现全镇总面积136平方公里,人口6.5万。裘皮加工是这里的传统特色产业。因商末丞相比干在此制裘,故这里是中国皮毛业和裘皮文化的发源地。悠悠3000载,辉煌贯古今。古之皇封“天下裘都”,今之闻名全国“皮草之乡”。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使这一传统产业发扬光大,荣盛繁昌。皮毛已成为此方百姓的致富宝业,枣强经济腾飞的翅膀。 新的世纪,新的机遇。县委、县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谋划营皮新蓝图,打造和谐新社会,铸造营皮新辉煌。 五湖四海客,裘乡众嘉宾。要了解大营,必先了解营皮,要认识营皮,请先识裘皮文化。 历 史 篇 裘祖技艺,泽及后尧,裘皮文化,源远流长。 远 古 时 代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自从盘古开天地,人猿相揖别,几块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人类由蒙昧进入文明,在围猎野兽以解饥餐的同时,也用兽皮御寒遮羞。由此,人类开始了利用皮毛作衣服的历史,揭开了裘皮文化的序幕。 比 干 制 裘 。
据县志记载:殷商末年,“比干制裘于广郡”(广郡即今枣强大营一带)。相传,商末丞相比干,曾在大营一带为官。当时此处,遍地荆棘,野兽肆虐,比干贴出告示,励众打猎食肉,将剩下的兽皮收集起来,进行反复泡制,终于发明了热皮技艺,使生硬的各种兽皮变成柔软的皮张。进而将不同色泽、不同毛眼的皮张分类缝制成衣服,是为裘服。他将这一技艺传授乡里,造福遮民,为人乐道。 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比干将狐狸皮熟制后做成袍袄献给纣王御寒的故事,就是比干制裘的佐证。 后比干进朝为相,忠言谏君,声望极高。因纣王荒淫无道,听信妲己谗言,被逼剖腹摘心而死。乡民们不仅对比干的忠烈赤诚精神所感动,更为他传授制裘技艺而或感恩戴德。曾于公元前841年在大营村北修“比干庙”一座,以示纪念。比干发明的熟皮制裘技艺,延续了3000年,至今惠及大营一带百姓。皮毛从业者奉比干为裘祖,世代供奉。1994年大营镇政府投资重修比干庙,使之香火不断。 在全国几处比干墓、比干庙遗址中,大营比干庙是唯一以“裘祖”而祭祀纪念的。 因此,大营无疑是中国皮毛业的发源地。 比干制裘时,曾在枣强县大营镇比干公园用这口古井的水熟制了世界上最早的皮张,因此枣强大营是世界上熟皮技艺传播最早的地方。 秦 皇 封 都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流传久远,妇孺皆知。秦始皇封“裘都”的故事就来自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秦朝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匈奴,征百万农夫修长城,并派大将蒙恬监督。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去修长城,春去冬不回。孟姜女徒步千里送寒衣。途经大营遇上大雪,因冻饿昏倒在磨棚里,被大营南街一皮匠所救。恢复健康后,大营父老送孟姜女上路,不仅送她一身皮衣,还让她给丈夫带去一身裘服。 孟姜女到长城后,听说丈夫已死被垒进长城,便号淘大哭,哭倒长城四十里。秦始皇巡长城时,听蒙恬说到这一奇事,亲见孟姜女,并欲纳她为妃。孟姜女机智多谋,假装答应,向秦始皇提出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为感谢大营父老救命之恩,要求封大营为“天下裘都”。秦始皇点头答应,并下诏。从此,大营便有了“天下裘都”的美称。 明 清 辉 煌 明、清两代几百年是大营裘皮的兴盛时期。 元末明初,大营周围上百个村庄就相继发展起了裘皮业。这时的大营裘皮已小有名气,成为朝廷“贡品”,有“一品窝道,二品貂”之说。大营因皮毛名扬天下,皮毛因大营奕奕生辉。 郑和下西洋时,“营皮”就与苏州绣品、景德镇瓷器等一同漂洋过海,到达沿途各国,并以“皮板柔软、毛眼遂适、做工考究、款式新颖、色泽协调”的特点,赢得欧亚上流社会的赞誉。 清道光20年(1840年)“营皮”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各地皮货商人云集大营,售生买熟,出皮购裘。可谓“四海商贾集大营,举步可得天下皮”。呈现了“街巷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是皮张”的繁华景象。英、俄、德、法、葡等10多个国家的客商在大营设立货栈、商行,从事交易,使大量的“营皮”远销海外。
|
返回头条‖返回主页‖户外中心、同城活动▲活动视频、影视欣赏▲同城资讯、金币商城、直播室▲点歌台、户外保险、
、
感兴趣的会员:
-
逍遥游
2020-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