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系统,获取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x
长清有一座世界名山。这座山就是位于张夏街道境内的“馒头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 馒头山海拔不高,仅408米,因形似馒头而得名,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曼寿山"。馒头山距今约有5.5亿年的历史,因其独具的寒武纪底部底砾岩和倒灌现象,且地层连续、化石丰富、露头好而受到中外地质学家的关注。早在1903年,美国学者维里士和布莱克韦尔德曾来此地考察,并命名了馒头山页岩、张夏石灰岩、崮山页岩、炒米店石灰岩等岩群。195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卢衍豪把这里的寒武系分为金庄阶、徐毛阶、张夏阶、崮山阶、凤山阶、和长山阶。200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有关专家到馒头山进行科学研究,对保护、开发、利用馒头山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要求。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山所属的张夏-崮山寒武纪地层层型剖面,是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岩石地层、层序地层观察研究的理想地区。它具有层序完整的寒武纪地层剖面。该地区有发育完整的寒武纪地层,北坡整合面保存并出露的不整合现象十分清晰和典型,这种现象在省内乃至全国实属罕见。张夏-崮山地区的寒武纪地层总厚度570.38米,记录了大约3000万年的海相沉积历史。其自上而下分为朱砂洞组、馒头组等5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其岩石组合各有其特点。该山赋存丰富且保存完整的古生物化石,因其剖面成为华北乃至全国寒武纪对比的标准,受到中外地层学专家的高度重视。 馒头山丰富的皱纹和陈年脉络,忠实地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顺着不太陡的山势拾径而上,在山腰处便可见一处岩层,这块岩层乍看起来很普通,但它却是无价之宝。因为,这一块岩层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该处岩层近两米高,层次非常明显。最底部淡粉红色的一层是花岗岩石,与这一层对比非常明显的是,上面紧挨着的青灰色古代花岗岩,两者之间的时间相隔2.5亿年,而古代花岗岩距今约2.8亿年。也就是说,人蹲在地上,一抬手之间的距离就轻松跨越了整整5.3亿年的历史。 ; m: B# S& [" c0 q3 N
2 R. ^8 g' b% r5 P; T4 D1 |+ @7 U: ]再往上走,就会发现一个小土丘,土丘上布满了碎石片。可别认为它只是个普通的小山丘,这里可是有名的三叶虫化石的聚集地,小小的三叶虫见证了这里曾是海洋深处的历史。三叶虫是生活在6亿年到2亿多年前的古老节肢动物,在当时它几乎占据了整个海洋,是古生代一霸。到了中生代已完全绝灭。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三叶虫化石约四千多种,我国是发现三叶虫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有1千多种。三叶虫化石又叫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它历史悠久,据记载,宋、明、清时代已有人把玩,称之为"多福石"、"鸿福石"。在普通人的眼里,三叶虫化石是"玩物",但它在地质科研人员的眼里却是货真价实的"宝贝"。
5 N/ V& n: m; P* w从上个世纪初,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研人员不断探索研究,在馒头山地区发现了17个三叶虫生物带,并确定馒头山为一处最完整的寒武纪地层层型剖面,从而成为中国寒武纪地质结构划分的标准山。因此,馒头山也就成为地质界公认的世界地质名山。每年,都有无数地质专业的大学生和相关专家造访馒头山,一睹它沧海桑田的容颜。
( w) {& u6 \9 G& n) k自馒头山被命名为世界地质第三名山,尤其是在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以后。当地有关部门经多方论证、研究,决定根据馒头山独特的地质风貌和考察价值,以馒头山为核心,在其周围兴建集科普、教育、研究、旅游于一体的地质公园,这也将是山东省最大的地质公园。
x- |8 G0 f( ?5 y8 q ' T- e: c! g!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