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系统,获取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x
地方青年登山失温遇险、青年旅游登山被困、16岁学生参加沙漠探险身亡……进入8月,探险旅游事故频发。
旅游消费升级导致环境变化,人们对户外旅游探险需求旺盛,但新兴的探险需求很难与中国现阶段的旅游市场供应匹配。冲突之下,旅游安全事故频发就是其中一项“后遗症”。 当追求刺激变成了遇到危险,探险旅游就变了味。
旅游遇险,谁来买单? 疫情之后,户外旅游迎来黄金发展期,探险旅游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得到关注。 有别于“走马观花”的景点旅行路线,探险旅游的两个特点在于,探索的“探”字和危险的“险”字。 回看旅游市场,探险旅游事故并不少见,且多发于夏季登山旺季。 8月9日,网友消息称,北京一名高一学生在参加中国探险协会组织的沙漠探险活动中不幸身亡;8月11日,丽江市玉峰寺背后山上一青年男子在登山途中迷失方向伴随着体力消耗较大被困在山腰之上,后被救援队救出;8月13日,某地方青年登山时失温遇险,正巧遇上正在组织登山比赛的某特战旅官兵得以救治…… 不仅是近期,回看往年,驴友爬野山被困甚至死亡的案例数不胜数。 2020年12月中旬,3名驴友因天寒、风大、雪深被困五台山台顶,经全力救援,仍致2死1伤。事件发生后,五台山景区管委会重申,驴友等户外徒步人员不得经景区非游览线路开展登山、探险、野炊等活动,禁止景区周边村民向驴友活动提供向导服务。 如此惨烈的结局无人愿意见到,事后救援人员总结称,3位驴友酿出事故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驴友进山走的是自己的路线,不是常规路线,危险很难预料。其次,他们穿的衣服太少了,装备准备也不充足,对山上的寒冷程度缺乏最基本的预判,穿普通的羽绒服就敢上山。
©摄图网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探险旅游活动发生在景区野山,一旦发生事故,责任方也较难划分。 北京市易和律师事务所律师苗慧敏表示,这类探险事故发生后,最大的责任方要结合事故原因分析,如果野山属于景区管理方区域,景区尽责标注了“非开放区”,在游客进入非开放区内后,景区不承担责任;如果景区没有尽责标注“非开放区”,未尽到告知义务导致游客进入非开放区后, 景区就要承担相应责任。同时,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驴友登山出事故的风险,应依据民法典及旅游法规定的过错责任承担损失。 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游客爬野山不仅面临着安全风险,就连责任也很难界定,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很多驴友寻求刺激,对自己体力和探险能力的盲目自信,对自然的未知想象成为了驴友热爱探险的最大诱因。 而国内探险旅游市场的市场环境和配套设施服务与国内探险需求存在较大不平衡,就是这些不平衡,正制约着探险旅游市场安全平稳发展。 当探险旅游跟不上现代需求 疫情促使户外旅游快速发展,但北京体育大学特约步道顾问、中国国家公园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的生态旅游咨询顾问刘宇(草帽哥)认为,游客对户外探险旅游的需求大多局限在自发旅游行程,且探险旅游市场存在制约,导致探险旅游市场并没有因此得到想象中的大规模爆发。 而这里的制约,则可分为环境方面的制约和市场制约。
©摄图网 环境制约 伴随环保理念盛行,中国景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严格,多部门开始限制自然保护区开放,导致景区探险旅游受到空间限制,限制了市场发展。 草帽哥表示,虽然国外有大量生态步道,但国内的步道系统较为薄弱,落地执行力低,导致除了景区之外,国内驴友徒步探险旅游选择的地方很少,目前国内探险机构举办的探险赛事活动大多都是城市探险类型,因此很多驴友只能铤而走险选择野山。 其次,国内高山徒步类型的装备产业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国内对探险旅游装备的标准较不明确,大部分厂家只能做简单的户外徒步产品,对于专业的探险旅游装备涉猎较少。 以上两点直接导致国内探险旅游市场很难与国际接轨,只能“闭门造车”。 市场制约 中国传统观光游需求依然存在,很难将消费习惯直接切换到专业探险旅游领域,导致探险旅游行业无法稳定增长,形成产业规模。 在产业规模尚未形成时,旅游消费升级和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大量探险旅游爱好者受社交平台影响,向往刺激的探险路线,但这些探险爱好者很难接受到成熟有体系的探险教育,容易盲目出游,极易导致探险出游过程中遇到危险。 于此,草帽哥建议,要尽快规范国内探险旅游市场。 “没有探险旅游的知识基础和成熟的市场背景,真实的探险旅游需求与现有的资源服务政策不匹配,容易让探险旅游发生危险,这需要从政策引导、景区规划、人才培养、思想教育等多个维度共同努力。”他说。 景区在探险旅游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规避户外游风险,景区扮演重要的角色。
©摄图网 景区是探险旅游的承载方,受政策及景区自身管理影响,大部分景区可供游客参与探险旅游的区域较小,且探险步道是轻资产,景区在建设步道后短时间内很难快速盈利,因此景区大多喜欢建造以栈道、索道为首的旅游设施,不重视步道的铺设。 这种情况下,草帽哥建议,景区应注重从旅游目的地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转型,通过规划设计步道,完善以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为主的新型运营模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将景区生态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带动人们消费观念转型,尽到应尽的自然科学普及和教育责任,引导游客的生态环保意识。 人才稀缺是探险旅游市场滞步不前的另一个因素,国外探险旅游发展快速,各种政策和标准较完善,探险领队人才培养模式成熟,与其相比,国内探险旅游人才大多以“证”说话,探险旅游大环境并不能给这些人才更多的实践机会,带队机会较少,而参与探险旅游时最必不可少的就是“经验”。
当游客的生态环保意识加重,他们的生态旅游需求也会增加,市场的壮大将促进相关政策推出,在生态游上先行一步的景区也会作为新的标杆和标准,以这些景区为标准,中国探险旅游市场环境也会向好改变,在市场和需求的双重影响下,加速旅游相关人才流入,最终实现探险旅游市场的整体协调发展。 探险旅游出现事故是谁都不愿见到的场面,在一场事故背后,是国内探险旅游市场存在的长期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单依靠政府或景区很难办到。幸运的是,在户外旅游风潮下,越来越多的景区已经重视起探险旅游市场,尝试铺设步道等设施。 或许这正是一个信号,在景区引导下,探险旅游市场会得到新的发展机会,政府政策的完善及人才的涌入也会成为未来时,不过在这之前,面对正在不断出现的探险旅游事故,为了规范游客们对探险的盲目热爱和盲目出游,还需要景区和政府及时规范,适时泼一盆冷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