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谜团之“封禅玉册”
四、“封禅玉册”之谜“秦松汉柏盘天地,玉简金函纪帝王”。从秦始皇到宋真宗,千余年间共有十二位古代帝王到东岳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其祭告天地之文书,皆镌于玉版敛之金匣,封埋祭坛之下,其玉器分别有玉简、玉册、玉牒、玉检等名目,所以封禅之典又被称为“泥金检玉”。一方方泰山封禅玉册,披露了一段段历史秘闻,演绎了一出出曲折传奇——
历代帝王之封禅玉宝,当日虽封埋泰山幽宫,但在后来的陵谷变迁中,却也曾数度重出九幽,再见人世,而在历史长河中频现其惊鸿之姿。关于玉册出土最早的确切记录是在宋代,《宋会要》上记载:雍熙初年在泰山下社首山获得唐明皇东封时所埋玉册,此后明清两朝都有封禅玉册在泰山出土。
(一)、玉器出土下落之谜
到了民国,兵火动荡时期,又有封禅玉器双双出土,成为喧嚣一时的泰山珍宝公案。
民国十年(1921),泰山周明堂出土玉器。周明堂位于泰山东北深山中,相传是周天子封禅后朝觐诸侯之所。民国十年夏天,明堂附近李家泉庄村民韩富甲兄弟在雨后铲沙时,挖出五个盘子、五个碗、一个鼎,都是白玉雕成。后来他们将大约有十多件的玉器卖给济南古玩店茹古斋。据传后来古器“大多数流失外洋”,到现在已有85年了,这些古器不知是否还在人间,其中又经历了那些动荡年间,玉器又是被何人收藏?仍然没有人知道,这些也让每个泰安人士包括爱好泰山的驴友叹恨不已。
时间又到了在民国二十年(1931),这次所出的玉器即前文提及的唐宋禅地玉册。当时国民军第十五路军宁夏马鸿逵部驻军泰安,在蒿里山施工中,于文峰塔故址先后掘得宋、唐两份玉册(当时仅披露唐玉册)。当时为建纪念塔清理文峰塔旧址,在塔底之下发现五色土,与北京社稷坛形式相同:四周为赤白青黑四色,中为黄色。掘土的士兵,见土质特别,继续向下挖掘,得到大批玉器。从文字上看,都是唐明皇封禅泰山的祭品。又在当中黄色土中,掘到一个五尺见方的石盒,盒外雕刻非常细致;打开石盒,是雕刻更为精致的金盒。其中有十五块白玉版,长约一尺,宽二寸左右,每个版上都刻着隶字,联读十五版上的文字,是唐明皇封禅泰山的祭文。玉册出土后,马鸿逵曾拿其中一册请当地学者及两名北平古董商进行鉴定,定为唐玄宗封禅玉牒。一时轰动学术界,民国二十二年(1933)三月十日北平《晨报》曾发专文报导,《燕京学报》也刊出消息,著名学者邓之诚、柯昌泗、王价藩、赵新儒等均有记录。容媛在报导文中也给予极高之评价:“据泰安之考古家谈,此项古器为空前之发现。……其重要处,一方面可以考量古代封禅泰山典礼仪式,一方面可见古代书简之形象,与中国历史文化极有关系,其价值当不在过去发现任何古物之下云。”玉册被马鸿逵“什袭藏之”,但是到了后来,出土的玉器也下落不明。
(二)、泰山封禅玉器揭秘历史
泰山唐宋玉册再次露面,已是四十年后的1971年,地点是海峡彼岸的台北。据当时负责接管玉册的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那志良先生介绍:这两份玉册,出土后就一直存在马鸿逵之手,马过世后,他的夫人把两份玉册由美国运回台湾,献给蒋介石,后由总统府拨归故宫保管。泰山玉册疑案至此方才真相大白。
到了现在, 古代封禅玉器又有了最新的发现。据新华社2001年9月28日电讯:近期在陕西西安汉长安城桂宫内4号宫殿遗址中,出土了一方玉牒残片。玉牒为青石质地,通体磨光,呈黑色,残长13.8厘米,宽9.4厘米,厚为2.7厘米,上面阴刻着涂以朱砂的篆文,尚存29字。经考证,这方玉牒是新帝王莽为封禅泰山而制作的祀天礼器。
按照封禅礼仪,玉牒应在泰山坛中。而玉牒出土于长安宫中,这是因为天凤四年(公元17年)泰山已为赤眉军所据,王莽不可能再东巡泰山。玉器残片的出土,重现了《汉书》中湮隐的史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帝王封禅所用一切金石祭器, 都与中国历史文化上有重大关系。而今唐宋禅地玉册相继出土且回归故国,公诸于世,王莽玉牒又被发现,为研究中国封禅制度与泰山历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实物资料。
(三)、帝王告天玉器文字之谜
泰山出土的玉器多为历代帝王封禅用品。在历史记载中,到泰山来的就有12个皇帝,其中封禅的有 N个皇帝,每个皇上在封禅的时候,同时都会带有四五份的玉册玉牒,这些封禅的玉器,到现在只找到了两个,而其余的是否还深埋在泰山,这都是个千古之谜。到1747年12月14日,施工人员在日观峰开凿石头时,发现两个玉匣,其中一匣为宋代祥符年间玉册,共有十七简,每简刻一行。玉册用黄缦折叠包裹。刚一打开,缦布就“见风灰飞”。另一匣没有打开。两盒玉匣都由山东巡抚阿里衮进献朝廷。这两盒玉册,献入清宫后,再无下落。这也就成了另一个千古之谜.......。
页:
[1]